最近,SAP遇到了点小麻烦。
3月8日,一篇英文博客《SAP’s Layoffs and a Brightwork Warning on HANA》出现在网络上,国内有人用翻译软件翻译成中文版《SAP HANA 大裁员:它怎么了?》。
实际上,据笔者了解,今年1月29日SAP在公布2018年业绩超预期增长的同时,也宣布了公司将进行四年来的初次重组。应该说,人员减少是重组计划的一部分,和HANA并不是一回事,也跟SAP的业绩无关。
正因为此,在该篇文章下面的留言中,绝大多数并不认同文章中的观点;即便当这篇文章在笔者所在的SAP顾问联盟微信群里露出后,也没有人对此进行评论,或许是因为博客文章确实过于偏颇,不值一评。倒是在网上那篇文章的留言中,笔者发现了一句话更值得思考:“如果……属实,那(SAP)后面技术会往云上最通用的开源数据库方向演进”——在笔者看来,或许此时此刻正是探讨HANA对行业发展变革所产生价值和未来方向的理想时间点,这也是本文的初衷。
HANA之路
还记得笔者多年前与国内一家知名ERP公司的BI业务负责人聊起彼时刚刚风生水起的SAP HANA的时候,他专门给笔者在办公室白板上画了一幅图,说明HANA的运行原理。
实际上,SAP HANA是一款能够同时处理各种类型的事务和分析数据,并提供内置的高级分析引擎和多模式数据处理引擎的业务数据平台,用于开发打造智慧企业所需的下一代应用。
众所周知,传统分析型数据库软件的基础是数据仓库,而数据仓库实际上是一个专项的数据库副本的集合,每隔一段时间根据指令从通用数据库中抽取分析所需数据的数据库副本。
这样的好处是在进行数据分析处理的时候,不会影响到正常的交易型数据库的工作,避免了两类数据处理同时运行时的宕机风险。但是这样一来,数据的路径变长,数据分析的处理也就无法实时完成。
传统的模式在过去PC时代,还是可以接受的;但对于今天智能手机普及、市场要求对终端客户需求变化的反应越来越快的时代,无论公司高层还是业务主管都必须随时随地调用公司业务数据进行实时分析,这时候传统模式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有需求就有市场。HANA将数据库与数据仓库合二为一,让数据的路径更短,让数据分析所依据的数据资源更广、时间接近于实时,同时得益于当时刚好列存储、内存计算技术已近成熟,硬件成本正在大幅下降,包括内存、服务器、存储设备以及云的成本都在下降,从而使得HANA的出现恰逢其时,HANA的普及成为可能。
更值得一提的是,由于HANA是建立在开放硬件平台和云平台的基础之上的,这也为SAP带来了全新的生态系统,包括IBM、联想、华为、浪潮、惠普、戴尔、富士通等主流服务器硬件供应商,也包括AWS、微软Azure、谷歌、阿里云,都因此而成为SAP的基础架构生态合作伙伴。
如此广泛、与时俱进的生态合作伙伴体系,也足以证明HANA的成功和HANA模式的成功——HANA不仅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同时还帮助SAP建立起了生态层面的优势。
满足客户需求变化
HANA的成功放在技术角度,无论是内存计算还是列存储,都是业界目前公认的趋势。即便是英文博客中所述“HANA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让客户用HANA替换Oracle”中的Oracle,同样在新一代的版本中,采用了内存计算和列存储技术,来缩短在分析型数据库领域与SAP HANA的差距。
在笔者看来,Oracle数据库和IBM DB2的优势强在交易型数据库——比如在大并发、海量的银行或电商每秒成百上千的交易数据转换中,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并通过高性能来支撑交易的实时达成,这就是交易型数据库通常所说的高性能、高可靠和高可用。
与交易型数据库相对应,分析型数据库的关键在于寻找数据之间的关系,通过算法进行相对复杂的计算——在传统的分析型数据库应用中,指导销售决策和布局的BI报表和仪表盘是典型的应用场景,通常影响销售决策的变量可能多达几十个,回溯到ERP生产供应链系统中,变量同样有很多。
正因为这些都是SAP的ERP客户所需所求,主业为ERP的SAP才会对分析型数据库更为敏感。事实上,HANA希望在通过数据做历史性的分析之外,还能通过数据帮助企业实时做出决策,因为今天的市场变了,变成以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为导向,因此企业的未来在于敏捷企业、实时企业,进而成为智慧企业。
从2011年至今,SAP HANA的成功案例不胜枚举——无论是华为、联想还是中石化、中国化工都先后采用了基于SAP HANA的解决方案,大幅提升了销售报告、财务分析报表、企业运营决策等业务领域在系统响应时间、数据分析方面的效率。
记得上海寰融信息的负责人证实说,利用SAP HANA平台,将业务数据分析所需的原来几个小时缩短到仅几秒钟;AdMaster精硕科技则表示,通过SAP HANA平台,公司实现了数据分析处理从“温数据”到“热数据”的瞬间响应,数据响应时间从原来的5分钟缩短到以“秒”为计算单位。
生态共赢
在笔者的印象中,SAP自2011年推出HANA平台,其开放架构随即迅速获得了除了Oracle/SUN之外其他几乎所有主流服务器厂商的支持,并且开始赢得越来越多的客户信赖。这其中的原因很简单:开放赢得生态,性能赢得客户。
正因为此,Oracle和IBM依然是SAP非常紧密的合作伙伴——实际上,两家到现在还一直保持着规模庞大的SAP业务部门,帮助客户实施SAP系统,作为IBM和Oracle底层业务的延伸。
在笔者看来,SAP HANA的竞争对手既不是IBM DB2,也不是Oracle数据库,充其量Oracle ERP业务才算是。而HANA有可能在路径选择上略有争议的地方,或许是2015年SAP在推出SAP S/4HANA之初曾经不考虑支持其他数据库。但最终,SAP HANA还是通过Data Hub和其他的数据连接器,使得开放和开放架构成为常规选项。同时从数据分析的角度看,HANA既可做其他数据库的源端,也可以做其他数据库的目的端。
尽管如此,在SAP推出 S/4HANA一年以后的2016年,SAP S/4HANA的客户数量在全球达到了3200家,其中包括相当比例的重量级客户,以致于SAP Business Suite高级销售副总裁Markus Schwarz当年宣布S/4HANA是SAP历史上最成功的产品之一。
如今,不仅上线SAP S/4HANA ERP套件的客户遍布全球,而且在去年还推出了以HANA为基础的下一代CRM客户体验套件。从这一角度,SAP的HANA之路还远未结束,甚至还没有进入下半场。
什么是SAP HANA的下半场?这也许就是SAP今年1月29日宣布重组计划的重点:SAP希望将研发重心转移到新经济最需要的领域——人工智能、深度机器学习、物联网和区块链中,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从推出到如今历经8年时间的HANA已经进入了成熟阶段。
而人工智能、深度机器学习、物联网和区块链这些新的技术领域,实际上就是SAP的Leonardo,也是SAP在HANA下半场希望为S/4HANA企业资源规划系统和客户体验系统带来面向新经济的持续优势的关键所在。
“HANA+Data Hub在今天形成了HANA数据管理的平台。”一位SAP业务负责人曾对笔者解释说,“以前企业级的数据处理更多是中央数据库的方式读取、处理、存储,而今SAP的解决方案是数据流在传输过程中得到处理,通过去中心化的数据容器Data Container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