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头挺进腹地,“互联网+医疗”下一个突破口在哪?

CIOAge
相关利好政策迭出,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巨头甚至挺进到传统医疗信息化的腹地。那么,新一轮“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热潮的突破口在哪里?

[[245806]]
图片来自“123rf.com.cn”

从风口到浪尖,在低谷中徘徊了一年的“互联网+医疗健康”,终于在2018年4月28日一锤定音。4个半月后,9月14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一口气”联合发布了《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以及《远程医疗服务管理规范(试行)》,3份配套文件的出台,意味着“互联网十医疗健康”进入落地实操阶段。

相关利好政策迭出,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巨头甚至挺进到传统医疗信息化的腹地。那么,新一轮“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热潮的突破口在哪里?

突破口一:从碎片化到全程化

“过去只是预约、挂号等院前、院后外围服务,院中诊疗业务往往是很欠缺的,在新的政策下,其实有大量医疗内部业务需要互联网化。”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信息部主任衡反修在此前接受HIT专家网采访时曾表示,“比如App、支付缴费等在内部也有流程,院中信息化建设,特别是互联网医院建设,包括以后结算、云诊室支付等,大家都正在做‘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的建设准备。”

新政明确鼓励医疗机构应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拓展医疗服务空间和内容,构建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因此针对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健康全过程,医院将积极探索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在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方面,依托医疗机构建设互联网医院,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闭环。新政明确,允许在线开展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复诊。医师掌握患者病历资料后,允许在线开具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处方。同时,支持医疗卫生机构、符合条件的第三方机构搭建互联网信息平台,开展远程医疗、健康咨询、健康管理服务,而不只是过去的预约、挂号等院前、院后外围服务。

其次,针对院内业务全流程改造和医院信息系统的移动化部署。除院前、院后场景外,院中环节对互联网化需求更大。比如,医院日益流行的电子就诊卡,作为流程优化的核心内容,具有患者在就医过程的所有信息,能贯穿患者就医的整个流程。

第三是针对患者预后的配套服务,包括处方药品配送、院后随访、健康管理、康复护理等。以药物配送为例,上海医药大健康云商股份有限公司打造的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处方平台“益药·电子处方平台”在2017年已经累计完成了超200万张电子处方的流转、涉及到超100万位患者、覆盖到214个各类医疗机构。

7月1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关于深入开展“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活动的通知》,包括就医诊疗服务、结算支付服务、患者用药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家庭医生服务、远程医疗服务、健康信息服务、应急救治服务、政务共享服务以及检查检验服务等内容,多项要求均明确了时间执行表,也相当于明确了未来三年“互联网+医疗健康”在便民惠民方面的行动路径。这些要求同样涵盖了院内诊疗、院后康复以及健康管理等在内的医疗健康需求全过程。

突破口二:从虚拟化到实体化

允许依托实体医疗机构发展互联网医院这一要求,说明医疗服务的提供方仍是医疗卫生机构。根据新政,无论是以医疗机构为主体,还是有互联网医疗企业等第三方机构的参与,互联网医院都必须最终落到实体医疗机构,此前已大致形成两大类。(新政明确,开展互联网医院的前提是建立统一的“省级互联网医疗服务监管平台”,HIT专家网将另行探讨此话题)

第一类,实体医疗机构自行搭建信息平台,把互联网医院作为医疗机构的第二名称,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拓展服务时间和空间,通过自建线上平台来进行问诊服务。这类互联网医院要与批准的实体医疗机构相关诊疗科目一致,不能超出批准的诊疗科目范围,可由第三方平台提供技术服务。目前来看,此模式的两个案例代表就是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浙一互联网医院”以及近期上线的北京医院互联网医院。

早在2016年2月16日,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正式上线了全国首个公立三甲线上院区——浙一互联网医院,其具备自身的组织架构,由院长亲自主抓,下设7个职责平台,信息中心、护理部、医务部、对外联络部、药学部等多个部门都参与其中。“浙一互联网医院就诊患者已经超过两万人次,年龄最大的93岁,最小的4岁,实现零投诉;开设13个专科门诊;已与省内外20家市县级医院、52个乡镇卫生院站点、64家药店等进行远程协作。”这是在2017南湖HIT论坛上,浙一互联网医院副主任吴俊介绍的阶段成效。

第二类,实体医疗机构与第三方机构合作搭建信息平台,使用在本机构和其他医疗机构注册的医师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近两年,一些互联网企业已经申办互联网医院,具备一些优质专家资源,比如北上广等地医生通过多点执业,利用互联网平台为患者提供服务。但不管是自建或者合作,都必须落地在实体医疗机构,线上线下监管一致,并且必须得有实体医疗机构作为依托,通过互联网平台为患者提供远程门诊等远程医疗服务。

在此,列举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乌镇互联网医院和银川互联网医院,也可以视为此模式下的两个分类。

首先,乌镇互联网医院虽然是个例,但很具样本意义。2015年12月,桐乡市政府、微医集团以及桐乡市第三人民医院联合启动乌镇互联网医院,该院的实体是由微医集团主导、与地方政府和医院合作成立乌镇互联网医院(桐乡)有限公司,除了互联网平台,其在线下有2000多家合作的实体医疗机构和微医自建的线下实体医疗机构,形成一个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闭环模式,这恰恰是围绕患者治病就医和健康需求全过程的一个体现。

其次是银川互联网医院,这是由银川市政府出台专门管理办法审核准入,要求在银川当地互联网医疗企业申请的注册互联网医院公司。2017年3月,银川市互联网医院首次集中亮相,包括好大夫、丁香园、微医等多家知名互联网医疗企业入驻银川,北上广等地的优秀医生也纷纷加入多点执业。截至今年5月,签约银川市的互联网医疗企业已达29家,通过各互联网医院平台在银川备案注册的医生总数已达到20583名,累计服务患者700多万人。

其中好大夫就将线下诊疗场景落地在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包括门诊、检查检验、住院等线下医疗场景,主要解决患者线下进行后续医疗服务问题。患者在该互联网医院就医后如需进一步治疗,则将安排在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后续治疗,并接受银川市相关机构对线上线下诊疗行为的全程监管。同时,患者在当地医生的现场指导和帮助下,通过好大夫本身就有的互联网平台资源,与上级医院或北、上、广等地的专家开展线上问诊。

突破口三:从医疗的非核心业务到核心业务

3份配套文件根据现阶段互联网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把医疗领域应用互联网开展的业务分为两大类:核心业务和非核心业务。

一是围绕核心业务给病人看病,涉及诊断、治疗的医疗核心业务。3个重要配套文件明确了互联网诊疗服务的底线以及边界范围。比如,远程医疗服务以及家庭医生对签约的患者提供健康管理和在线咨询服务。文件中还规定了一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在线的复诊服务,并且对于医生在掌握了病人的基本病历资料的情况下,可在线为复诊患者开具处方。国内知名医疗信息化专家陈金雄教授此前在HIT专家网就撰文指出:电子处方是互联网医疗与互联网服务的分界线,也是互联网医院要实现的最基本功能。

目前来看,互联网医疗核心业务大致包括三件事:在线问诊、开具电子处方、药物配送。在政策明朗之后,医院开设的互联网医院诊室必须与HIS等院内系统进行直连,医生可在互联网医院直接为患者开具处方,帮助患者直接预约线下门诊、检查检验、药物配送等,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闭环,使患者在互联网医院真正享受到在实体医疗机构的服务体验。

值得注意的新趋势是,利用互联网手段,把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特别是利用

支持的决策辅助系统,提高基层医生的医疗服务的水平和医疗服务的效率,可间接服务到更多患者。

二是非核心业务,以健康咨询、信息服务为主,不涉及医疗核心业务,属于医疗服务的辅助、支持范畴。此前在实际应用当中,已有很多实践成果,比如支付宝未来医院、微信智慧医院等,可以从整体上为医院提供“挂、缴、查”(预约挂号、在线缴费、检查检验查询)等服务。

在非医疗业务的互联网化过程中,医疗机构也面临相同的困惑,到底是自建团队来建设,还是委托第三方来提供服务?已有部分医院的实践证明,作为以医疗资源为核心竞争力的医疗机构,投入医疗核心服务能力的产出和长期价值远远超过投入非医疗能力的提升。互联网应用的特点就是服务化,未来的趋势是医疗机构会将非核心服务外包给专业的第三方企业。

突破口四:应用从“重”到“轻”

一方面,微信、支付宝两大互联网平台企业竞相加大力度拓展医疗行业;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始谨慎对待App,取而代之以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等轻型应用。7月中旬由《健康报》社、移动健康研究院组织专家联合撰写发布的《2018微信应用改善医疗服务趋势研究报告》显示,全国已有约60%的医院开通了与微信相关医疗服务功能,全国1200多家三甲医院,有80%开通了微信公众号,绝大部分三甲医院已将诊治流程与互联网相结合。

的确,就医作为一种低频应用,安装医院的专有App,显得“太重”了。而且App对于医院的技术研发能力和投入,也要重得多,需要支持不同的操作系统和持续的更新升级。

不过,对于资源优势明显的医院来说,则依然有必要各种“轻重武器”并存。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信息中心主任黄虹表示,该院互联网服务建设最早可追溯到2015年上线收费窗口扫码支付,后来该院认为窗口扫码付只是第一步,更应该考虑如何给患者提供更多便捷服务,于是上线了支付宝生活号提供预约挂号等服务,一直到后来相继上线华山医院App、空中医院等,建立了覆盖全面的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从华山医院的例子中可看出,作为典型的轻量级应用——移动支付,可以作为切入“互联网+医疗健康”的一个突破口。

预约小程序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也验证了可行性。据了解,该院于2017年6月7日全国首家上线影像检查预约小程序,患者可随时随地预约CT、核磁共振等检查,无需排队、等待,到院后即可检查。

目前,贵州省铜仁市包括市级医疗机构在内的千余卫生系统单位都在使用钉钉。以往家庭医生上门随访工作量大、效率低,随访记录的纸质资料无法及时共享。钉钉能将需要随访的居民在手机端进行记录,成员之间可随时共享。

突破口五:从“孤胆英雄”到“生态建设”

从横向来看,未来互联网医疗将形成区域级生态平台的雏形。

今年7月18日,湖北省宜昌市携手腾讯公司共建“一部手机管健康”——“宜健通”城市级互联网+医疗健康解决方案,这意味着“互联网+”已从科室级、院级一跃成为城市级层面的融合。据了解,双方将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健康医疗领域的技术创新与应用,打通区域医疗资源和个人健康数据,以“宜健通”小程序为创新载体,集市民卡、社保卡、就诊卡、健康卡于一身,智能识别用户身份,承载宜昌市民的精准便捷就医和个性化健康服务。

近来,腾讯除了与宜昌展开合作外,还先后完成与深圳市卫计委共建“数字健康深圳”、与西安市卫计委携手与打造“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的战略合作签署。

从纵向来看,传统HIT厂商和互联网巨头打造上下游垂直产业协同矩阵。

比如,腾讯公司与东华医为面向健康医疗行业,联手推出了“一链三云”战略,并具体落实到六大联合解决方案。“一链三云”是指以健康链为桥梁,连接起G端(卫计委、医保等政府部门)卫生云、B端(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医疗云、C端(患者、医生)的健康云。六大联合解决方案则分别聚焦于区域医疗、医保保险、医联云、智慧医院、云HIS、互联网+医疗健康。

基于以上所述,在政策、技术、需求的推动下,“横向+纵向”的平台化互联网医疗生态趋势正在加速形成,数据互联互通的通路正在逐步打开。

此外,搭乘“互联网+医疗”城际快车,传统医疗信息化供应商也正在加速转型,比如,在今年6月和8月,创业软件先后与“阿里系”蚂蚁金服和腾讯公司等互联网巨头在医疗健康领域展开了全面战略合作,合作内容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移动支付、健康城市等业务,创业软件也提出从一个医疗IT供应商转型到为政府和医院赋能,成为与政府和医院一起共同运营大健康产业“运营商”的目标。

同时,除互联网公司和医疗信息化厂商外,在新一轮“互联网+医疗健康”的驱动下,平安、泰康、中国人寿等商保巨头,以及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队”正加速进入医疗健康领域“抢滩”健康医疗大数据。

火热归火热,现实依然不容回避。“绝大部分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还是0级,何谈互联网+?”这是今年在2018中华医院信息网络大会(2018CHINC)上,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所描述的一个基本事实。

归根到底,新一轮“互联网+医疗健康”拼的还是信息化建设“内功”,这是绕不开的话题,在此基础上还要有技术创新和持续运营作主要支撑。更重要的是,医院信息化的根本是提高医疗质量,不管“互联网+”做得多好,在满足群众便捷就医的基础上,首先要把由此产生的合规监管、隐私保护等问题解决好,依然需以提高医疗质量为最终目的,避免陷入表面“百花齐放”、内里“乱成一团”的尴尬局面。

本文发于HIT专家网news,作者孙鹏;经亿欧大健康编辑,供行业人士参考。

责任编辑:未丽燕 来源: HIT专家网news
相关推荐

2022-03-29 15:01:28

人工智能物联网嵌入软件

2022-02-10 23:15:22

互联网数据元宇宙

2017-06-26 13:32:27

互联网金融互联网+

2019-07-23 16:45:08

区块链互联网

2016-10-11 13:44:23

实时通信互联网

2015-10-27 14:09:04

移动互联网物联网

2014-11-27 14:47:23

互联网企业玩具行业Google

2019-12-16 12:49:29

工业互联网制造业王建伟

2023-12-11 09:20:15

2017-02-28 08:27:24

移动支付

2014-01-06 11:08:52

智能配件智能硬件

2009-01-03 09:40:05

SNSSNS 盈利Web2.0

2013-07-29 09:53:57

医疗马云阿里

2018-12-13 09:57:13

2011-07-06 14:45:01

2014-10-27 11:07:15

腾讯云

2015-09-11 11:42:09

oTMS

2013-02-25 14:20:14

企业级移动应用移动互联网

2015-10-19 10:11:00

51CTO技术栈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