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带动了一系列领域的产业改革,其中就包括保险业。
互联网保险简单来说就是以互联网为媒介,将所有传统保险的流程网络化,其中有且不仅包括咨询、投保、核保、理赔等程序。
相较于传统保险的推销模式,互联网保险能让客户自主的选择产品,客户可以在线比较多家保险公司的产品,保费透明,保障权益也清晰明了,可以大大降低退保率。理赔也轻松,互联网让信息流通更快,无需保险人员当面定损即可实现在线理赔。
然而,互联网保险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必然要与当今互联网环境做很长一段时间的磨合,在磨合的过程中,某些公司或机构投机取巧、偶变投隙,破坏了行业的规范性,造成了投保人不必要的消费风险。
互联网保险三大风险
日前, 银保监会发布《关于互联网保险的风险提示》、《关于防范从业人员违规销售非保险形容产品的风险提示》,提醒消费者在购买互联网保险时要注意以下三点风险:
风险一:“吸睛”产品藏误导
据调查,某些保险机构片面追求销售量,故意推出所谓的王牌“吸睛”产品,存在宣传内容不规范、网页所载格式条款的内容不一致或显示不全、未明确说明免责条款等问题,涉嫌误导消费者。
风险二:在线平台暗藏“搭售”
某些在线平台再其票务、酒店预订界面通过默认勾选的方式销售一些保险产品,未明确列明承保主题或代理销售主体,未完整披露保险产品条款等相关重要信息,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自主选择权等权益。
此前,《新闻晨报》多次报道包括携程、去哪儿等OTA巨头在内的平台出现的搭售现象,航空意外险,机票退票险等名目繁多的产品都是重灾区。但值得欣喜的是,在监管的多次重罚之下,OTA的搭售现象已经大大改善。
风险三:“高息”产品暗藏骗局。
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互联网平台虚构保险产品或保险项目,或承诺高额回报引诱消费者出资,或冒用保险机构名义伪造保单,往往涉嫌非法集资,给消费者造成经济损失。
三招警惕互联网保险风险
正规运营的互联网保险不论是从客户的角度还是保险人的角度,都提供了不少便利。保险行业在国内本是朝阳产业,如今贴上互联网的标签,使得它的发展环境更是复杂了不少。在这样的环境中,消费者应该如何正确购买保险产品,规避因为网络加入而带来的风险,成为了他们在线上消费时的首要思前提。
为此,银保监会同样也给出了以下三点建议:
一、阅读条款,谨防误导宣传。
保险消费者要主动点击网页上的保险条款链接,认真阅读保险条款和投保须知等,结合条款内容决定是否购买相关保险产品,不要轻易被某些“吸睛”产品的宣传“噱头”误导。
二、评估需求,合理选择产品。
建议消费者评估自身需求,认真了解拟购买保险产品的保险责任、除外责任、保险利益等重要内容,从而选择购买符合自身保险保障规划和实际需求的保险产品。
三、擦亮眼睛,勿受高息诱惑。
保险消费者要认清保险的主要功能是提供风险保障,尽管部分保险产品兼具投资功能,但其本质仍属保险产品,以保障功能为主。保险消费者不要轻信保险产品“高息”宣传,避免遭遇非法集资骗局。
理性消费,拒绝诱惑
所得与所付出是成正比的,收益与风险是并存的。保险作为金融行业中较为稳定的投资方式,收益绝不会虚高。因此,当互联网保险机构以“低成本高盈利”的噱头引诱消费者出资时,一定要擦亮眼睛,核实保险机构资质,确定预投保保险属性,细读保险合同,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切记不受“保本高盈利”的诱惑。
互联网保险不论是从概念、市场、还是经营范围,都有广阔的空间以待发展。互联网对于保险的意义更像是一把双刃剑,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为其发展造成了局限性。希望在强有力的监管制度下,保险公司能有所准备和防范,使得网络保险能愈加正规,真正成为万千消费者规避风险、投资理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