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连接机制变化看商业关系重构的基本逻辑
商业关系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社会组织形态之一。“企业-产品-用户”作为最主要的商业要素,其交互作用实现了交易的可能性,构成了价值创造的基本逻辑。
在商业关系的体系中,连接主要元素的机制,比各元素本身更加重要。如同苹果和诺基亚、小米和酷派的故事,同样的产业、类似的产品,近似的用户需求,却可能会是竞争力完全不同的企业——因为商业要素的连接机制是不一样的。
商业关系的重构是市场环境变化的集中反映,也是理解和应对市场变化的有效视角。重构的过程,即是从“连接”到“联结”的“企业-产品-用户”关系变迁(见图1)。
连接-传统的商业关系形态
在传统的商业关系形态中,企业、产品和用户虽然是整个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却相对独立,相互之间的连接是松散的、间接的。这一点在工业时代体现得最为明显,企业只关心盈利,产品只实现交易,用户只能满足于供应。例如亨利·福特为了实现标准生产和规模效应,只生产销售黑色T型车。
简言之,这是一种相对简易的“连接”关系形态,企业不关心,同时(受限于技术水平)也没办法在用户和产品间建立紧密的关系。
连接是构建商业关系网络的基本机制,它将企业、用户、产品等商业元素关联形成商业关系。连接就是商业模式,将不同资源整合、系统化,以形成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能力。在微观层面,连接表现为研发、生产、管理、销售等企业运营模式;宏观层面则表现为企业间、产业间,甚至区域和国家经济体之间的竞合互动模式。
基本商业关系形态下,商业元素和关联路径的系统化程度并不高,连接强度较低,交互性不足,连接目的不清晰,连接范围也较有限。此时,产品是商业关系中重要的连接媒介。《新机器的灵魂》对此有着生动的描述:细致的观察一个产品,就可以窥见所属企业的结构,进而大致推断企业的文化、管理等一整套模式。
联接-新型的商业关系形态
重构后的新型商业关系形态中,企业、产品、用户,与市场的边界愈加模糊,相互之间的关联却愈加紧密、深入、清晰和广泛,渐渐形成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企业不再是一切的主宰,需要努力创新发展;用户有了更多的发言权,甚至参与到了研发和管理环节;产品不但要满足各式的功能需求,更要提供个性化的体验。价值创造路径则变得愈加复杂和深远。
商业关系重构所形成的是紧密、复杂、动态变化的联结关系。联结是连接的进化和发展,是对“企业-用户-产品”等商业要素更强、更多交互性、更深入、更清晰、更多维度的连接。
联结是在社交网络、移动互联、大数据的影响下,价值创造和价值收获等基本连接路径不断增强和繁衍,交织形成复杂的、更长却更快流动的商业模式网络。
这样一个商业关系的联结网络,对传统商业模式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今天市场中的每个企业都背着沉重的压力,一旦偏离了需求,就可能被用户抛弃,被对手超越。
创新成长没有捷径,如果我们不能理解商业关系重构的独特理念,就无法从当前正在急剧变革的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
从网络构建模式看商业关系重构的变化特征
最基本的商业关系形态(见图2),是由企业、用户、产品构成的一个简单网络,包括“企业→产品→用户”的价值创造路径(value creation),以及“用户→产品→企业”的价值收获路径(value capture)。
这样的商业关系实为一个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借图论(Graph Theory)的语言说,企业、用户、产品是基本的“节点”(Node),而价值创造、使用价值实现、消费价值实现、价值收获则是“连接”(Links)。
节点-新角色与新价值的转变
节点是商业关系可见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连接则是内在且不可见的更为重要的作用因素。没有“关系”的连接,节点是孤立的,无法聚合形成更大的新事物。
屠夫有肉无鞋,鞋匠有鞋无肉,两人唯有连接到一起,才能获得原本没有的东西。这个连接可以是一个“中间人”,也可以是集市、百货商场、电商。
社会网络理论中的连接,亦即商业关系中连接,都是对节点的关联。清楚节点的重要意义,才能更好地赋予其新角色、挖掘其新价值。
企业是产品/服务的供给者,包括企业自身,以及其行业中、产业生态中的企业。企业是价值创造的发动机,没有企业的努力,需求不会被发现,价值无法被创造,当然企业的价值获取要依赖于用户的认可。
用户是产品/服务的使用者,包括单个的用户,也包括用户的群体,不过未必是付费客户。用户的诉求是解决生活/工作难题,提升生活品质,并愿意为此付出相应的代价。用户是商业模式的根基,是价值创造的土壤:一切价值从用户来,并最终回归到用户。
产品是实现价值创造的工具,同时也是企业努力和用户需求的具体凝结。在传统的商业关系网络中担负了大部分的连接功能。产品概念包括商业化、标准化了的服务。在工业化时代,服务性企业的运营部门其实与用户也是割裂的,商业关系的枢纽仍是产品化的服务员。比如服务员的微笑只是一个产品构件,没有人际互动的实质意义。
连接-变化特征及差异的观察
社会网络理论对于连接的测量有完整的指标体系,包括:连接强度(Intensity),连接交互性(Reciprocity)、连接清晰度(Clarity of Expectations)、连接多维性(Multiplexity)。
这四个指标可以运用于观察和测量“连接”和“联结”的差异,了解商业关系重构的特征(见表1)。
连接强度,测量连接双方的关联强度,包括连接的速度、频率、时间长度、深入程度等。传统商业关系网络中,“连接”速度、频率、时间长度、深入程度都比较低;重构后的“联结”形态下,则几乎是实时在线的连接,情感、精神的投入程度也非常高。
连接交互性,测量连接的方向(单向还是双向),双方权利是否对等。传统商业关系网络中,“连接”通常是单向的,企业拥有绝对的主导权;重构后的“联结”是交互性的,用户有了更多的权利,甚至连产品都有了自己独立的位格,不再只是企业的附属而已。
连接清晰度,测量连接的双方对于“建立连接的价值”,以及“对方连接的意图”的明确程度。传统商业关系下,企业、用户是分隔的,连接是间接的。双方不完全清楚建立连接是否会有价值,对对方与自己建立连接的意图也不甚清楚。但随着连接的加强,企业愈加清楚用户要什么,用户也愈加清楚企业提供的是什么和价值为何。获取一个用户可能带来的价值,购买一个产品所能获得的体验,都是更加清晰的明确信息。
连接多维性,测量连接双方“连接路径”(path)的多少,即两个元素之间,在网络中可以通过多少其他节点和其他连接到达对方。可以近似理解为,连接的范围、广度,以及复杂程度。传统商业关系网络中,企业与用户只有较为单一的连接路径,除了销售渠道,就只是大众媒体。但“联结”形态下,企业、用户、产品可以通过更多的节点和路径相互连接,更多的媒体,更多的社交网络,更多的相关企业,更多的产品,更多的社群圈子……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差异-传统企业与新兴企业
对比传统企业和新兴企业,我们对这个差异会有更鲜活的认识。
不管王老吉还是加多宝,不论蒙牛还是伊利,虽用户多达亿万,但企业和用户间的连接是非常简单和脆弱的。今天买你家的产品,明天也许买他家的产品,这样的转换对于用户来说并不算艰难的选择。即使是空调、电视、洗衣机等大型家电,虽有相对较长的售后服务环节,但除非产品出了问题,否则没人会想到你。
新经济的商业模式则有着非常不同的特征。企业和用户之间的关系,是直接的、紧密的、长久的、平等的、交互影响的。小米、微信、阿里基本都具有这样的特征:
他们和用户间,没有多少中间环节,都是直接发生互动关系。用户和他们“在一起”,很少受传统广告宣传的影响,而是通过口碑,通过自然延伸的关系。这基本就是人际交往的模式,而非传统的商业消费模式。
他们和用户的联系很紧密,产品的使用是高频次、长时间和排他性的。此外,除了产品使用本身之外,频繁的升级、通知,直接的反馈-回应,都是传统企业难以想象的。微信推出三年半,已经升级到了5.3版本;MIUI更是每周都在更新。
而同用户间的互动和交互影响,也是传统企业所望尘莫及的。传统的产品研发和市场推广,需长时间的调研、测试、调整。但新的商业模式下,可以从使用行为和用户直接反馈中获得研发信息,可以通过“beta版”来获得改进策略,甚至是边测试边运营。
【编辑推荐】
- 对话天风证券徐坤:不只是在证券领域 区块链落地潜力不容小觑
- 【智能制造】三分钟让你了解什么是柔性制造
- 报告:AI成最吸引人的创业领域 医疗和大数据次之
- “大数据杀熟”的套路都在这里了
- 信息的跨平台共享,医疗行业两大区块链应用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