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于呼和浩特举办的第十七届中国网络媒体论坛中,AI 再一次成为主角。如果考虑到 AI 在新闻编辑、新闻线索搜查、新闻事实确认等方面的大量应用,再考虑到个性化推荐新闻客户端大行其道等事实,任何人都不会感到意外。事实上,AI 在以史无前例的速度改变着新闻业。
其中,“人工智能时代的媒体创新与发展”分论坛上,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常务副院长陈昌凤,光明网总裁、总编辑杨谷,中国青年网总裁、总编辑郝向宏,今日头条媒体合作与发展总经理安娜等学界、行业大咖齐聚,分享了他们对于 AI +新闻的真知灼见。
笔者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整理了这4位大咖的精彩观点: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常务副院长陈昌凤
陈昌凤教授面对AI技术对新闻业的“改变“,“价值观“问题值得拿出来探讨。其中,她谈到了社会学家韦伯”工具理性“的概念。她认为:
关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是老问题,韦伯研究经济学最早非常明确提出了关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问题。简而言之,工具理性是以目的为先导,一切符合利益,把利益最大化作为它的核心追求,经济上是非常能理解的。而价值理性是符合我们价值判断,这些价值判断包括各种信念、宗教、孝顺、义务、尊严、美的重要性,工具理性认为这种价值判断、价值理性其实永远都是不理性的,因为它不是以目的或者利益为最大追求,这就出现了一些矛盾,这些矛盾在智能时代也是显而易见的。
技术理性的发展,确实出现了使理性更加工具化的情况,在我们的经济领域和其他领域都先后出现了,这些会不会影响到我们现在价值判断的问题?人工智能是十分符合工具理性特征的载体,它追求效率的最大化,比如说点对点的这种传播、个性化的传播等,确实带来了很好的体验。但是,工具理性受诟病是因为目的至上,而忽视了价值的判断,所以就带来了一些问题,因此在最初级的阶段,人工智能就已经介入到了价值判断的研发里面。
她举例说,去年美国加州有一个团队开始把人的价值观嵌入到器人程序里面去,就希望把价值观或者说人类的价值判断能够介入到工具理性里来。目前来说现在一些新媒体公司,刚才说的今日头条等等,他们都已经在大量在做,把价值理性的东西能够嵌入到工具理性这个潮流里面来。
此外,她还提到,目前业内认为基于人工协同过滤的算法最科学。算法不只是一个推送的工具,它也成了一个内容创作的工具,英国的金融时报、卫报等都在用算法辅助他们进行创作,这就是说算法已经不只是一个点对点推送的工具,更是辅助我们创作、生产的工具。
总的来说信息偏向非常明显,而西方现在正在做的事情就是进行信息纠偏,比如说华尔街日报做了一个信息纠偏的工具,用它的自由派和保守派的信息来统领这种偏向,它告诉你只要你看一个新闻信息有偏向,它就可以向你推荐倾向性的新闻内容,因为这个偏向对我们人类产生太大的影响。如果没有包容性是很可怕的,包容心会告诉你我们实际应该了解一下另一边的信息。
光明网总裁、总编辑杨谷
杨谷首先回顾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以及目前人工智能之所以能够爆发所具备的条件,之后他谈到了具体在新闻业,光明网正在做什么。他说:
新闻媒体行业,是人工智能应用的一个领域,能做点什么样的工作呢?我们做了机器写作,也在尝试跟今日头条、微软的搜索引擎,微软亚洲研究院做类似的合作。除了这一块以外,我们尝试着做一个跟在座的新闻同行都有关的事情——我们在采访中经常会遇到的认人的问题,我比较眼盲,人一多就认不清楚谁是谁,可能很多同行有一样的毛病,尽管你很想认出你采访对象,但咱们的两会代表就不太好认,两会代表加上委员,加在一起差不多5000,央视发明了一个很严谨的工作程序,采访了某个人以后,赶快把证件拍下来,哪个单位的,后面做报道才不会搞错,即便他自己采访这个人自己也可能不会记得住。
随后,他具体讲到了应用在今年两会,通过机器视觉识别参会委员的案例——小明AI两会。杨谷说,我们把能够收集到的代表委员放到库里面做一个标签,把他的名字标上,这个要人工来做,机器做不太放心,怕识别错,然后我们把历年来,这一届里面,比如说这一届会议差不多是四年,所有的两会的报道,有不到50万篇,这些都输进来,做了关联关系,把这些人脸,这些人的照片跟他们相关的报道关联,再做一个数据库,到全国人大或者全国政协的网站把这些代表委员的个人介绍,下载下来放在一起。
当我看到一个代表,不认识他的时候,我拿手机拍一下,拍进来以后系统大致就识别出来了这个人是谁,比如我们找了雷军的照片,拿手机扫一下,扫了以后机器会在里面找。
有了第一步成功的识别,后面要做的工作就好做了,把跟雷军相关的代表找出来,这些人可能都出现在同样的报道或者相关的文章里。从50多万篇的稿子里面找出来,就能知道雷军所关注的领域是哪些,有中国制造,扶贫,慈善法等,作为记者提问的时候问这些就好了,应该是他感兴趣的,如果一个代表委员问跟他毫不相关的问题大家都很尴尬,浪费时间。
在5月份一带一路高峰论坛里面把这个技术延用了,一带一路会的时候,脸盲的问题更严峻,很多老外没来过中国,你想认也认不出来,如果是人家不说英文也不说中文,你甚至都没法去问人家。这个时候拿这个系统去扫扫人,看他是不是咱们想采访的,想采访的认出来的就去采访,否则别浪费时间。
除此之外,杨谷还提到,光明网正在以该产品为基础申报北京市媒体融合的重点实验室,和人工智能新闻信息服务实验室。
今日头条媒体合作与发展总经理安娜
安娜主要谈及的是,如何管理今日头条上每日产生的海量内容,尤其是低俗内容。她说:
这方面我们也花了很多的心思,首先用人工智能来打压低俗,机器通过学习,这么长时间词条量积累,基本上90%的低俗内容,用机器都是可以拦截的。
另外,加大了人工审核的力度,设立了专家评委会,还有大量用户积极给我们反馈。这样会及时处理每一条信息,基本上低俗、标题党、涉黄这些内容,在平台上绝对禁止放出的,而且在智能化的前提下,也加强了人工工作,今日头条今年在人工审核团队投入力度非常大。
此外,笔者了解到,除了媒体内容外,今日头条还依靠自己积累的数据、技术优势,跟公安,检察院有了合作,做了一个项目叫追逃,跟公安和检察院相关单位打通这样的信息,上线时间三个多月,已经成功找到了38个在逃人员,如交通事故逃逸、小偷等,发生事情的时候,通过快速弹窗,通过精准地理位置推荐就找到了这些人。
还跟检察院合作一个项目叫追老赖,老赖应该是检察院很难处理案件中,很难找的人。我们跟河南检察院,法院,进行了合作以后,在周四,周五弹窗,找到了8个老赖,人工智能除了在内容分发上的优势,跟我们的生活、社会责任还是有很大的关联。
中国青年网总裁、总编辑郝向宏
中青网总编辑郝向宏则在更深的层次,谈到了人工智能对新闻业的改变。他说:
无论对于网络媒体还是其他行业,对工智能挑战不是不要人工智能,而是要求人工智能在服务人类本能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为什么这么说。静海传销案发生之后,我们的3位记者在那条沟里找到了54个人的通讯录,当把这些通讯录,有的人还有照片,给了天津公安以后,他们说光凭照片比对恐怕还一时关联不起来,还需要更多的数据,记者又把54个人的微信号和手机提供给了天津警方,警方动员全部力量跟这些大学生联系,帮助他们跳出传销的陷阱,所以说这个方面恐怕我们大数据还有更多精准广泛应用的空间。
至于说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包括机器写稿是不是会对网络媒体,新媒体,人力的替代,我觉得对于一般岗位编发稿件的替代,现在已经发生了,机器发稿都是很正常的行为了。但是,机器写稿,特别是这次九寨沟机器人25秒发出的稿件,我们认为这并没有什么稀奇,只是互联网+地震简单的复制而已,对我们的网站记者如何根据这些基本的信息进行救援,引导,特别是心理疏导提出了更加广泛要求,替代的只是一般性客观的岗位。
由于这些被替代掉了,我们新媒体对于那些创造性的人性化和文化性的这种岗位需求会更加激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