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2日,由中国新一代IT产业推进联盟指导,CIO时代学院、IT趣学社联合主办,CIO时代APP承办的“西部产业互联网高峰论坛暨2017CIO时代中国行西安站”活动在“古城”西安顺利举行。CIO时代学院院长、中国新一代IT产业推进联盟秘书长姚乐在活动上发表了题为《从传统信息化到互联网化》的主题演讲。以下为演讲实录:
CIO时代学院院长、中国新一代IT产业推进联盟秘书长 姚乐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仁,大家上午好!首先我要代表主办方感谢在座的各位,牺牲周末的时间参加今天的论坛。我报告的题目是“从传统信息化到互联网化”。
信息化这领域和概念已经提出很长一段时间了,今天单独作为一个主题来讲。在座的很多也是做信息化的,作为CIO,包括从业务部门的角度来看,我们的信息化模式确实还面临非常大的挑战,需要重大的转型。这个转型便是从传统的信息化模式过渡到一种新的信息化模式,也就是我们说的互联网化。
那么这两者有什么样的区别?我认为***的区别在于,过去的信息化是基于传统的技术架构,今天由于有了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区块链等新的技术,这些技术会带来很多模式和业务的快速变化,我们说业务也在互联网化,实际上,业务互联网化的同时也会带来IT本身互联网化的转型。因此我今天主要汇报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传统信息化的弊端,另一方面是互联网化的趋势。
一、传统信息化模式的问题
1. 传统信息化模式的弊端
系统太重,实施困难,交付成本高。我们之所以说传统信息化模式的弊端,是因为我们看到了新的东西。我们看到互联网这些模式下快速的迭代、快速的创新、随时的更改,在此模式下再看传统的信息化,原先的系统太重了,动辄需要半年甚至一年的时间,结果还未上线,很多东西就变了。刚把它做好,我们说固化,固化后变化又来了。因此,我们面临着的就这些重的系统,实施很困难。过去可能会继续实施下去,但今天我们面临的业务环境快速变化,几乎在改变互联网连接的一切,传统模式在变,我们不可能永远这样固化下去。
技术架构老化,无法支撑大并发和大数据。在传统的技术架构方面,我们始终称其为IOE架构,这个基础架构无法支撑大并发和大数据的处理。因为我们今天的互联网要随时连接客户,甚至包括内部的客户,这种连接一定会带来大的并发量,有的可能是瞬间的大的并发量,比如我做一个活动,外部的客户就进来了,那么在过去的IOE架构下,传统的ERP能实施的支持到两百个就不错了,而且还很慢。今天在互联网的环境中,我们要随时连接外部的客户,同时内部的员工也要实时连接,这种大的并发处理,过去的系统只要一连接就会被攻掉。很多企业已经将血的教训摆在前面,结果花了很多钱,***不得不去掉这套东西。
大量数据产生,过去的架构无法对其处理。互联网连接过去连接人,到了物联网时代,进一步连接物。随着人的使用会产生大量的行为数据,连接人也好,连接物也好,物联传感的数据也在大量的产生,这些数据都为对我们下一步的智能化、精准化带来很多场景的变化,这些我们都需要去处理。而过去的架构无法处理这些大的数据量,因此这是传统信息化的模式所带来的弊端或者说我们面临的一些问题。
2. 信息化模式需要转型
从大的角度来讲,整个信息化的建设模式应从纵切模式转向横切模式。过去的信息化,当我们做一个系统时,从上面的应用系统到中间接入什么数据库,甚至用什么硬件网络,每个系统都是单独考虑的,这个周期会很长。未来我们要走向横切的模式,考虑应用时不需要下面的基础架构如何建设,因此出现了目前的IaaS、SaaS、PaaS,这些一层层的划分也会带来建设模式的变化。未来我们做应用的,就是在这些服务上面快速实现应用,而不需要考虑最下面的系统,当然他需要考虑容量,但不需要亲自建设,当然这里还会分层,会带来整个建设模式的变化。
二、互联网化的趋势
1. 互联网转型的内容
以职能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什么是互联网化?互联网转型转哪?我们做信息化的而言,要从过去的以职能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过去我们做信息化都是从各个部门职能出发,比如财务系统、人力资源系统,包括生产管理等等。那么这些部门的工作职责是什么?流程是什么?大家都是从自己如何办公的角度做这套系统,但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的一个改变就是要强调用户体验。不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要考虑满足用户需求,也就是习总书记说的老百姓的获得感。不要做的很多东西都是为自己所用,老百姓还是要去跑腿。企业也做的任何系统也是如此,不能应该给他的东西获取不了。互联网时代,人要随时随地获取其应该获取的东西,这就是一种用户体验。这时我们需要从外往内看,过去我们是从内往外看,自己可以用即可。现在要考虑用户,这个用户不仅包括外部的客户,还包括内部的用户,随时随地办公时,他在什么场景下需要什么信息。而我的背后流程需要从用户的角度来看如何提供这些信息。因此,整个过程由从内到外转为由外到内。
从流程驱动转为数据驱动。过去我们的信息化都是流程驱动的,指的是我们按照一条办事流程,做一个好的工作流引擎,自动化运转。但随着今天我们可以感知、采集的数据越来越多,很多场景的变化是随时随地的,而且不是固定的,这种变化需要依据数据驱动,数据会驱动下一个流程以及我们应该做出的决策。很多场景不再是我们人为事先设计好的,而是根据场景选择的。当我们可以感知的传感进步,特别是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的发展,未来一定是数据驱动。
从大系统转成微服务。我们过去都是建大系统,动辄几百万、上千万,一个项目动辄做几个月、半年,甚至几年。大家看过去的系统,好多系统没有做完,生命周期便已经结束了。如果这样做下去,系统是没有用的。但我们看今天所说的互联网模式,快速迭代,上午提出需求,下午就有可能出来测试版,至少是一个原型。我们现在很多传统的企业,包括一个学员蓝月亮IT总监说,他们的老板如今也意识到了技术所带来的变化,他希望技术部门立即实践,而且非常快速的迭代。这个时候我们要做微服务。因此我们要有微服务,微服务只做一件事情,可以随时修改,修改某个服务时不影响系统的运行,整个的技术要往这方面转。
从封闭性转向开放性。过去做的系统未提到这个系统可以被调用,做系统的根本没有考虑系统何时被如何调用的问题,因此很多系统都是封闭的。要做开发、接口、集成,那时的EI、集成、中间件等各个概念就是在这个阶段产生的,未来你的系统天然是开放的,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调用,因为它是弹性的。今天调用一百次,明天可以调用一万次。不调用的时候它就不占资源,调用的时候调用多少就占用多少资源,这是开放性。
从单机架构转向分布式架构。过去从硬件一直到软件都是基于单机的,包括数据库。我们的数据库如何操作?对这样一种单一性的软件而言,我们现在很多人说上云,要将这些单一软件往云上迁,实际上我认为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因为我们的底层是分布式弹性的,我们的应用系统根本不是弹性的,也不是分布式的,强制迁上去,费了很大的代价还不如重新做一个。因此,我提出一个概念叫做原生云应用的开发。上面的一些应用不是云应用,本身是不可以扩展的,数据库结构都是传统的Oracle等结构写的,如果你非要用某个云数据库,那是件很痛苦的事情。我们整个的从底层到上层,我们都应该要考虑云的方式、分布式架构。简言之,你今天开发的这个应用你都不知道会被调用多少次,或者它的并发量有多大,你只需要做到当它需要有多大的并发量时,我的底层自动启动多少资源去支持,我的云数据库多少数据库实例去支持,这些都是分布式的、弹性的。
从中心化的治理转向去中心化的自治。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转型,可以说我们过去传统的架构走到今天,***级的阶段叫SOA阶段,其实SOA是传统信息化的一个***的阶段,SOA也是一个传统架构。就我自己的理解而言,SOA是一个典型的传统架构。因为它是基于ESB的总线机制。所有的服务器都要在总线设计那些服务,设计服务如何划分、何时被调用、通过总线如何被调用等,这些都需要靠人为事先设计、治理,这种治理的难度是非常高的。因此,SOA是一个很好的概念,但实施起来非常困难。由于它首先是一个总线的机制,是中心化的思路,而且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即总线是有瓶颈的。我们说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随时可能被大的、很多的服务调用,所有需求的随时连接都要通过总线的话,总线是有瓶颈的。其他都是弹性的,只有总线是单点,那这个单点就是瓶颈。所以说在互联网的架构中,总线(或者说我们要交互时)这种模式应该也是要被废除的。应该走向去中心化的点对点交互,无非是要建立注册和路由的机制,进而服务与服务之间是点对点交互,这样就没有瓶颈了。
2. 未来路径的选择
面对这样重大的转型,我们会有不同的选择,在这个阶段有的机构会采取相对激进的方式,完全采用互联网技术架构,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可能要面临双重模式的问题。当然从大的方向来讲,比如工业方面,在国际上也有两个思路:一个是工业4.0,一个是美国工业互联网。一年前,我认为中国非常应实施工业互联网,德国工业4.0的思路确实值得学习,但在路径上我们应更多的选择美国工业互联网的技术路径。因为德国工业4.0是将整个工业分成四个阶段,从机械革命到电力能源革命,到计算机革命,再到第四次革命,这次革命以CPS为代表,当时这个概念也是美国人提出来的。我认为CPS概念的核心思想就是根据美国工业互联网提出的“数字孪生”概念,就是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是一对孪生兄弟,我只要想去管控物理世界,它的数字世界也会有模拟,它会有一个数字的表述,所有物理世界的变化都反映到虚拟世界。这样通过对虚拟世界的模拟、数据运算,甚至是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它可以反馈到物理世界。那么CPS就是这样一种将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连接的平台或系统。那么“数字孪生”概念中的道理是什么,有人说是个性化,有人说是智能化,我相信这些都是,但都只代表了一些方向,我们说3.0时实现了自动化,我们有了电子元器件、电子计算机,实现了自动化。那么自动化和智能化区别在哪?上周杨部长在演讲中提到,从智能化的角度讲,比如说过去的生产线已经做到自动化了,那么大家知道这种自动化是固定的,按照人设定的固定的自动化程序,未来的智能化会有参数的选择,就是在生产过程中,根据环境的变化,比如温度的变化、压力的变化,或者出现的异常,整个生产线是可以智慧调解的,它可以选择参数的,发现了问题也要进行调整。未来生产线的柔性、自动化,包括设备的预测性维护,比如产品质量问题可能会出现在哪里,机器会自动发现、机器学习,这就是未来的智能化。
我认为智能化是工业4.0的一个方向,因为智能化并不代表4.0的全部。至于4.0具体是什么,大家都是憧憬,都可以去描述一个原型或一个想法,我认为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互联网化。其实智能化属于互联网化中的一个内容,有了传感、互联,有了连接云计算、大数据的互联网技术,这都代表一种互联网化的方向。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便是平台,它会带来一些模式的变化。人在平台中参与设计完后,可以立即获得自己所要的产品。在整个模式中,就像今天的共享单车,如果过去你是卖单车,单车都卖不出去了,整个模式是平台在分配资源。互联网的平台在全社会将供和需做到***化的配置,这就是未来的一个方向。
不论是描述的远景也好、阶段的划分也好,我认为都是没问题的。当时德国工业4.0强调三个集成:端到端的集成、横向集成、纵向集成。为什么强调三个集成?因为德国4.0应该是建立在3.0的基础之上,你需要有3.0的优势,其实3.0的优势是德国人的优势,在3.0的基础之上再提横向、纵向、端到端的集成,通过所谓的CPS平台把这些集成到一起。我们看美国工业互联网强调了三个融合:IT、CT、OT都要融合到互联网。过去的信息技术是基于单机的,这些信息技术也要融合互联网技术,包括通信技术也要融合到互联网技术。过去我们叫OT为自动化技术。我们说一个工厂里有设备和自动化部,以及信息部或信息中心,但如今我们发现未来的趋势是我们的设备都将是软件定义的设备,我们的工厂将是软件定义的工厂,我们的制造将是软件定义的制造,我们整个制造的技术在被软件化,这个时候这些技术都要融入到互联网的技术上,未来的制造便是互联网技术在支撑的制造,因此都会融入到互联网。
所谓新一代信息化模式,整个底层是云和大数据的平台,然后基于设备,软件定义这些数据的采集、反馈,这是一种新的制造模式,比如今年Facebook推出了无人工厂。所以在这两种比较下,我认为德国工业4.0是一种升级的思路,这种升级的思路应该按照传统的思路一步步往下走,但美国人走的是颠覆的思路。
3. 下一代信息化模式
我认为,在转型的过程中既有升级也有颠覆,但总体来讲,我们应该意识到大的方向是互联网技术在改变整个社会的模式,包括制造模式。这种模式下我们都要考虑到云和大数据的方式,IaaS、PaaS、SaaS,一切即服务,这种服务随时在被调用,未来包括你们的企业、工厂可能会调用大量外部的服务,这一定是正常的。这个时候新一代信息技术催生下一代信息化模式,我们的基础设施、平台、数据、软件都将成为服务,这时我们与过去做的开发和运营模式就不同了,目前流行的是DevOps概念,当然这个在互联网公司,我们在金融行业已经在快速推广这种新的模式。因为我们要用互联网技术平台,要快速响应业务的需求,我们不可能像传统的职能部门的划分,这个开发完了交给测试,测试完了交给运营,这是无法满足快速的响应。因此整个结构要发生变化。
4. 原生云应用的开发
在新一代信息化模式的背景下,我们的应用是要基于微服务架构开发原生应用。什么叫微服务架构?即信息中的独立的服务。服务非常细,一个服务就做一件事。因此这个系统就是一个永远的测试版,永远在改,随时在改。未来的系统都是这样的一种开发模式。
5. 迁移策略
对很多企业而言,会面临着遗留系统和新系统的问题。有的提出叫双模式IT问题。遗留系统,我们也称之为微服务架构概念,开发新的系统。新的应用全部用微服务架构来做。这两种模式并存,当遗留的系统越来越少便将其废弃掉,这是一个转型的路径和迁移的策略。
三、结束语
未来已来,只是尚未流行。其实我们说的这些实际上已经在发生了,我们必须要意识到它已经来临。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也是一个***的时代,对有些人来讲,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因为一切都变了,不适应了。对一些创新者、创业者来讲,这是一个***的时代。因为这些重大的社会转型,我们整个技术端和社会端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上升到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一点都不为过的。相反,第四次产业革命的背后一定有新的技术革命,这个技术革命就是互联网技术,就是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由于这些技术是渗透性的、广泛性的,它会改变整个社会的结构,很多商业模式都要随之改变。因此对很多人来讲,这也是一个好的时代,对他们来说是机会大于危机。传统产业之所以看到危机是因为大家看到未来的方向,为什么新的模式在被追捧,是因为危机,机会就隐藏在危机之中,希望在座的各位抓住机会。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