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银行“五位一体”转型发展取得重大进展。6月25日,建设银行耗时六年打造的“新一代核心系统”(下简称“新一代”)全面竣工并成功上线,顺利完成全行37家分行、15000个网点及全部电子渠道的部署推广,这标志着建设银行全新核心系统建成。
什么是“新一代”?建设银行信息技术管理部总经理金磐石在“新一代”媒体见面会上透露,建行“新一代”建设不是简单的优化改造,也不再是单纯开发一个信息系统,而是企业级视角下,覆盖总分行、海内外和子公司,包括银行与非银行业务,涵盖业务转型、技术转型、实施转型在内的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
“新一代’不仅在于技术层面,而是对管理模式、服务模式的重新整合。”金磐石强调,技术的升级不应该是“新瓶装旧酒”,建设银行“新一代”完成的是业务和技术的融合,可以满足未来10~15年转型发展需求。
实现业务和技术融合
2011年,金融危机之后的国内外金融环境严峻复杂,日趋严格的金融监管要求、日趋多样化的客户需求、第三方支付等高速发展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快速崛起,金磐石坦言“建设银行原有的经营管理模式、机制已难以适应外部形势变化的要求。”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建行决心做出全新核心系统——“新一代”。
不久,2012年,建设银行提出了推进“综合性、多功能、集约化”转型的战略定位,并于2015年明确了向“综合性银行集团、多功能服务、集约化发展、创新银行、智慧银行”的转型方向。其中,“智慧银行”方面就是依托“新一代”核心系统建设,加强基于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的智慧型产品、服务和模式创新,构建网络金融服务平台。
要通过转型来增强优势和提升能力,与之配套的IT能力必须率先突破。据了解,“新一代”自2010年12月开始筹划,于2012年正式进入三期分步实施阶段。2016年11月19日,“新一代”三期工程成功投产,标志着“新一代”主体工程***收官;2017年6月25日,“新一代”顺利完成全行37家分行、15000个网点及全部电子渠道的部署推广。
“‘新一代’不是简单的优化改造,也不是单纯开发一个新的信息系统,而是从业务到技术,从流程、数据到应用的全面重构。将为全行战略转型和业务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金磐石对记者表示。
金磐石指出,建行“新一代”从根本上颠覆了过去的“部门级”IT系统建设模式,成功实现了向“企业级”研发模式的全面转型。具体看,“新一代”包括三大领先优势:
- 一是业务与IT融合。IT架构与业务架构紧密衔接,严格继承来自企业级业务建模的成果,***限度考虑了全行范围的共享和复用要求,消除了“竖井”,避免了条块分割和功能冗余。
- 二是以客户为中心。面向服务的架构实现了对客户的深刻洞察及灵活应变,服务流程的调整变得更加简单,可有针对性地满足客户需求。
- 三是支持快速产品创新。通过组件的共享,可以达到灵活响应和快速创新的目标,使产品创新更便捷、更迅速。
满足未来10到15年转型发展需求
金磐石强调,“新一代”的目标是打造满足未来10~15年转型发展需求的信息技术平台,并以此为抓手实现战略转型的落地。
据了解,六年来,“新一代”核心系统建设,累计投放了一万三千多项创新及优化功能。让建设银行的产品创新更迅速,营销目标更精准,客户体验更优良,业务运营更高效,风险管理更全面,财务报告更准确。同时,***契合了建设银行“综合性银行集团、多功能服务、集约化发展、创新银行、智慧银行”转型方向。
在综合性经营方面,“新一代”致力于成为客户综合金融方案的提供者,在全球集团一体化层面,统一了客户信息、机构员工、总账、定价管理和产品管理等等,夯实综合性经营基础。同时,“新一代”在全球同业中开启了使用一套IT系统版本同时支持境内外业务的先河,真正实现了“一次开发,全行共享;一套系统、全球部署”。金磐石指出,“建设银行将是全球银行中唯一一家海内外分支机构用一个系统的银行”。
- 在多功能服务方面,“新一代”营建以金融生态圈为重点的多功能平台,重构了企业现金管理、托管、金融市场等数十个重要业务系统,支持组合多样、特色定制、综合性的金融服务。
- 在集约化发展方面,“新一代”推动流程银行建设,实现了对公信贷、个人贷款等业务处理的流程化、直通化、自动化,实现了实物配送、账户服务和客户服务等集中运营。
- 在创新型银行方面,“新一代”建成了参数化的产品装配工厂及配套的敏捷研发机制,能够基于14个产品线、136个基础产品、2279个产品条件、快速推出定制化的可销售产品,有效支撑业务创新发展。
- 在智慧型银行方面,“新一代”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建成了全渠道、全流程、全覆盖的服务与营销体系。通过“线上+线下”智能全覆盖的方式,助力智慧银行建设。线下网点的智慧柜员机,为客户提供“一站式、自助化、智能化、多样化”的服务体验,涵盖网点柜面的200余项非现金业务功能,分流柜面67%的业务,大大降低网点人力成本,解放网点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