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发布和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召开以来,以“三通两平台”为主要目标的各项教育信息化工作在全国范围内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在国家逐步加大教育信息化投入的背后,现阶段的学校在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过程中,仍凸显出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中最重要的四个方面体现在:教育信息化重视程度不够、教师信息化教学技能欠缺、信息技术与教学难以融合、信息化孤岛问题严重等。这些问题一方面使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无法发挥应有的效能,另一方面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面对这些长期以来在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症状,也急需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症状一:重装备而轻应用
症状主要包括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重硬件而轻软件、重装备而轻应用、重投入而轻管理三个方面。
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在全国范围内都不同程度存在。在软硬件投入上,很多地方在申报项目时只写硬件建设而不写软件,预算也只写硬件。这种问题造成的结果就是,学校的硬件设施空置,结果是信息化应用系统严重落后无法使用。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包括,一是信息化认识问题,在很多教育主管部门眼中,硬件投入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而软件的投入需要长期才能看见成效;二是市场上信息化硬件都有通用的技术评价标准,而软件产品市场却鱼龙混杂,缺乏相应的评价标准,造成学校难以选择只好放弃。重装备、轻应用的问题是应付式产物,直接造成的就是教育信息化资源的严重浪费。重投入轻管理,源于学校管理层对于信息化系统认知不足,信息化系统在学校配置后,没有安排相应的技术人员去维护和管理,***导致资源荒废。
针对教育信息化重心偏移的问题,需要从根源上提升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全体教师对于教育信息化的认知。教育信息化政策文件应下达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组织政策落实地方会议,研究并执行教育信息化落地方案。在落地方案中须让各级教育主管单位深刻理解教育信息化的理念,认识教育信息化的作用,在方案中明确注明教育信息化建设中软硬件投入分配比例,各地须根据当地信息化建设现状,制订软硬件建设标准。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统筹分配各学校信息化技术管理人才,学校组织全体师生进行教育信息化应用培训。
症状二:教师信息化教学技能相对欠缺
目前大多数学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技术能力无法达到现代化教育教学的要求。教师信息化教学技能不足的现象普遍存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一是很多稍有资历的老师年龄偏大,对信息技术的接受和学习能力差。二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很多老师没有及时学习跟上时代步伐。三是应试教育传统下,新技术的学习和应用对任务繁重的老师造成严重的负担。
解决教师信息化教学技能欠缺的问题,需要学校全面提升对教育信息化教学的重视程度,在全体教师内心建立现代化的教学观念。学校需定期安排技术人员对全体教师进行信息化技能培训,包括课件制作、微课录制、信息化软硬件应用等。同时应将信息化教学技能作为绩效考核的标准之一,提升教师学习和应用信息化技能的动力。此外,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定期举办信息化教学技能大赛,提升教师学习和应用信息化技能的热情。
症状三: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难以融合
笔者将教学信息化分为三个阶段:
初级阶段,老师主导下的演示型教学模式;中级阶段,老师主导,学生参与的师生互动型教学模式;高级阶段,跨班级、跨区域的智能化教学模式。
毫无疑问,目前绝大部分地区课堂的教育信息化还停留在初级阶段,也就是演示型教学模式阶段。
现在教育信息技术很多样,现代的多媒体网络系统能够提供大量的多媒体信息和资料,创设了丰富有效的教学场景,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而且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但现实的情况是,目前在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层面还停留在原始阶段,老师只是将原来黑板上的东西照搬到屏幕上面,将教育信息技术只当作是教学辅助的工具,而没有意识到信息化不仅是要为老师减轻上课负担,更重要的是要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是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如果教育信息技术无法深入到实际的教学场景、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只停留在教学课件阶段的话,则远远没有跟上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
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来促进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之间的融合。
内容和技术层面上,原有的多媒体课件质量不高,还需要引进优秀的微课程资源,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教师层面要加强相关在线教学、多媒体教学理论和技能的研究学习,培养一批勇于创新的学科骨干教师,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实践;学生层面要引导自主学习意识,使其能够主动利用教育信息技术获取丰富的学习资源,增加学习动力和提高学习效率。
症状四:缺少统一标准,造成“信息孤岛”
目前教育信息化经过多年的推进,已经卓有成效。但是在这些看得到的成绩背后,还存在着一个极大制约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瓶颈,那就是“信息孤岛”问题。
所谓“信息孤岛”是指教育信息资源分散,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信息资源整体,各信息源之间无法进行信息的有效沟通,信息资源不能共享,以至于造成资源浪费、重复投资、效率低下的现象,从而阻碍教育信息化向更先进的方向发展。
“信息孤岛”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 学校在信息系统建设之初,空有热情,而缺乏长远的思考,大多是根据自身的利益出发建设自己的信息系统,没有资源开放意识,存在“各自为政”的情况;
- 各个学校之间资源分配不均衡,存在软硬件不同步的情况。如今软件产品的更新速度比较频繁,过多的系统升级不但浪费时间,也加大了硬件的适配难度。不同的学校之间,其软硬件的更新速度也是不一样的,这就导致出现了发展不平衡和信息对接不及时、不精确的“孤岛”现象。
“信息孤岛”带来的坏处是显而易见的,比如系统的重复建设重复投资导致的资源浪费;另外就是教育信息的资源分散,各信息源之间不能进行资源互通、信息共享,导致数据重复录入,学校管理效率下降。
为避免信息系统重复建设,彻底消除“信息孤岛”问题,区域性的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统一规划、集中管理。在建设过程中,建立统一的标准,设立专门的工作小组,对该区域的信息化建设工作进行规划、组织、协调。相关建设工作由信息主管部门落实,既要全面落实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任务,又要了解各业务部门的实际需求,并及时对建设需求进行协调沟通。消除“信息孤岛”的核心要从信息资源系统本身出发,关键在于让学校内、学校间的信息资源系统得到流通、共享和兼容。